寻踪列夫托尔斯泰
我们去图拉是为了寻踪列夫。。托尔斯泰。托翁的出生地在莫斯科南面160公里处。俄罗斯的幅员真够辽阔的,笔直笔直的公路两边,不是广袤无垠的、大雪覆盖的田野,就是无边无际的、落光了叶子、又被白雪妆扮得圣洁的白桦林。这天天气很好,白桦树下野茴香的枯枝上,被太阳晒化的雪水珠儿一颗颗清晰可数,每一颗水珠都折射着刺目的光芒。粗厚木板钉就的农舍,开着一二个小窗。屋顶的夹角很小,烟囱里有袅袅的炊烟,雪地里有跑着的卷尾狗。由于田野的辽宽和白桦的高大,星星点点的村舍像极了童话里的小木屋。

图拉城临奥卡河支流乌帕河,是图拉州的行政中心,同时也是俄罗斯的战争要塞。这里有大型兵工、钢铁、机械、化工基地,有煤矿研究所有兵器博物馆。穿过了图拉城,我们向心仪已久的列夫。托尔斯泰故居雅思纳亚。波利亚纳奔去。

汽车在一个森林边缘停住。这里便是托翁故居的大门口了。踩着被车辆辗压得又硬又滑的积雪,我们进入了一座孤零零的大门——惟有一个简陋的门框而已,再也见不到其它的建筑物了。托翁的的祖上立过大功,皇封庄园的面积是360平方公里。

一路行去,高高矗立的白桦林无边无际,托尔斯泰当年亲手参与栽种的、一直修剪得极好的苹果林一望无垠,根本不知何处才是尽头。还有亭亭伞盖的雪松,横枝勃勃的云杉,在冰雪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壮观。我们沿着人家踩出来的雪路前进,周遭清寂静谧,只听到衣服磨擦的索索声和足踩积雪的吱吱声。空气极是清新,偶尔有寒鸦从林子上空飞过,发出一两声碜人的鸣叫。树森深处,有淡淡的炊烟和遥遥的狗吠声。导游嘉丽娜小姐说,当年托翁家有700多个农奴,如今他们的后代仍住在庄园里,只是不知道繁衍到多少人口了。我们举目四望,只见树高林密,想寻找那些农民和农舍,真有点“云深不知处”了。

偌大个林子,没见一个被砍伐的残墩,没有一点火烧的痕迹,甚至找不到一根随便丢弃的枯枝。这一方面要感谢勤劳的庄园农民,一方面要感谢苏俄政权。战争也罢,政权更替也罢,谁也没有跟大自然过不去,谁也不会拿森林和树木撒气。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,同时也证明苏俄人民对托尔斯泰这位作家、道德思想家、改革家的尊重和爱戴。

我们紧紧地跟着向导在密林中穿行,一点也不敢分心,因为一掉队,我们就会在林中迷失方向。路边出现了个大约10亩面积的结了冰的池塘,冰面平坦光滑,没有丁点草屑和枯叶。有人在冰面上砸了个洞在钓鱼,我们赶忙下去看看,从此明白什么叫“冰冻三尺”;两个十一二岁的男孩非常优雅地在冰面上滑过来滑过去。

走了好久,林子里终于出现了一座孤寂的楼房,两层,看看小小的,数数却有八九间,这就是托尔斯泰正经的故居了。当时托翁有13个小孩子,住不下了,就在此房的西侧盖了座很简朴的玩具般的小木楼。木楼的外栏粗粗地雕镂了许多小动物,据说是托尔斯泰的“亲笔”

大概是庄园太大,这木屋就显得很小。可是一进去,却也有客厅,书房,大、小餐厅,大、小卧室,大餐厅里摆着两架钢琴,一架是托翁自己的,一架是他夫人的。四周墙壁上,挂着他家人的油画肖像。书架很多,好几个房里都有。书房的茶几上有一架留声机,一个木盒里珍藏着托翁的录音带。简朴的写字台上有一盏那个年代的高脚美孚灯,托翁就是在这油烟袅袅的煤油灯下,完成他的战争与和平、安娜.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一部部不朽之作。

1910年11月的一个寒夜,日益恶化的家庭关系迫使83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。几天后他患了肺炎,在梁赞省偏僻的、风雪交加的阿斯塔堡车站与世长辞。

童年的托尔斯泰曾和哥哥玩过这么个游戏:他们用小树枝在林子的空地上插了一个长方形的“棍墓”说自己以后死了就葬在这里。托翁谢世后,家人就依照他的意愿,将他埋在白桦林的深处。我们沿着曲径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简陋的墓穴旁边,一圈小树枝,围着个尺把高的、积雪拍出来的平面,除此之外,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。倒是应了臧克家那首诗:有的人活着,可是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其实他还活着。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,可是他的名字烂得比尸体还早

托翁的墓是最寒酸的,寒酸得连最粗糙最简单的墓碑都没有;托翁的墓又是最奢华的,因为有360平方公里的森林为他守墓;岁岁年年,全世界有多少人来瞻仰这个棍墓啊。 我们去图拉是为了寻踪列夫。。托尔斯泰。托翁的出生地在莫斯科南面160公里处。俄罗斯的幅员真够辽阔的,笔直笔直的公路两边,不是广袤无垠的、大雪覆盖的田野,就是无边无际的、落光了叶子、又被白雪妆扮得圣洁的白桦林。这天天气很好,白桦树下野茴香的枯枝上,被太阳晒化的雪水珠儿一颗颗清晰可数,每一颗水珠都折射着刺目的光芒。粗厚木板钉就的农舍,开着一二个小窗。屋顶的夹角很小,烟囱里有袅袅的炊烟,雪地里有跑着的卷尾狗。由于田野的辽宽和白桦的高大,星星点点的村舍像极了童话里的小木屋。

图拉城临奥卡河支流乌帕河,是图拉州的行政中心,同时也是俄罗斯的战争要塞。这里有大型兵工、钢铁、机械、化工基地,有煤矿研究所有兵器博物馆。穿过了图拉城,我们向心仪已久的列夫。托尔斯泰故居雅思纳亚。波利亚纳奔去。

汽车在一个森林边缘停住。这里便是托翁故居的大门口了。踩着被车辆辗压得又硬又滑的积雪,我们进入了一座孤零零的大门——惟有一个简陋的门框而已,再也见不到其它的建筑物了。托翁的的祖上立过大功,皇封庄园的面积是360平方公里。

一路行去,高高矗立的白桦林无边无际,托尔斯泰当年亲手参与栽种的、一直修剪得极好的苹果林一望无垠,根本不知何处才是尽头。还有亭亭伞盖的雪松,横枝勃勃的云杉,在冰雪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美丽壮观。我们沿着人家踩出来的雪路前进,周遭清寂静谧,只听到衣服磨擦的索索声和足踩积雪的吱吱声。空气极是清新,偶尔有寒鸦从林子上空飞过,发出一两声碜人的鸣叫。树森深处,有淡淡的炊烟和遥遥的狗吠声。导游嘉丽娜小姐说,当年托翁家有700多个农奴,如今他们的后代仍住在庄园里,只是不知道繁衍到多少人口了。我们举目四望,只见树高林密,想寻找那些农民和农舍,真有点“云深不知处”了。

偌大个林子,没见一个被砍伐的残墩,没有一点火烧的痕迹,甚至找不到一根随便丢弃的枯枝。这一方面要感谢勤劳的庄园农民,一方面要感谢苏俄政权。战争也罢,政权更替也罢,谁也没有跟大自然过不去,谁也不会拿森林和树木撒气。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,同时也证明苏俄人民对托尔斯泰这位作家、道德思想家、改革家的尊重和爱戴。

我们紧紧地跟着向导在密林中穿行,一点也不敢分心,因为一掉队,我们就会在林中迷失方向。路边出现了个大约10亩面积的结了冰的池塘,冰面平坦光滑,没有丁点草屑和枯叶。有人在冰面上砸了个洞在钓鱼,我们赶忙下去看看,从此明白什么叫“冰冻三尺”;两个十一二岁的男孩非常优雅地在冰面上滑过来滑过去。

走了好久,林子里终于出现了一座孤寂的楼房,两层,看看小小的,数数却有八九间,这就是托尔斯泰正经的故居了。当时托翁有13个小孩子,住不下了,就在此房的西侧盖了座很简朴的玩具般的小木楼。木楼的外栏粗粗地雕镂了许多小动物,据说是托尔斯泰的“亲笔”

大概是庄园太大,这木屋就显得很小。可是一进去,却也有客厅,书房,大、小餐厅,大、小卧室,大餐厅里摆着两架钢琴,一架是托翁自己的,一架是他夫人的。四周墙壁上,挂着他家人的油画肖像。书架很多,好几个房里都有。书房的茶几上有一架留声机,一个木盒里珍藏着托翁的录音带。简朴的写字台上有一盏那个年代的高脚美孚灯,托翁就是在这油烟袅袅的煤油灯下,完成他的战争与和平、安娜.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一部部不朽之作。

1910年11月的一个寒夜,日益恶化的家庭关系迫使83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。几天后他患了肺炎,在梁赞省偏僻的、风雪交加的阿斯塔堡车站与世长辞。

童年的托尔斯泰曾和哥哥玩过这么个游戏:他们用小树枝在林子的空地上插了一个长方形的“棍墓”说自己以后死了就葬在这里。托翁谢世后,家人就依照他的意愿,将他埋在白桦林的深处。我们沿着曲径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简陋的墓穴旁边,一圈小树枝,围着个尺把高的、积雪拍出来的平面,除此之外,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。倒是应了臧克家那首诗:有的人活着,可是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其实他还活着。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,可是他的名字烂得比尸体还早

托翁的墓是最寒酸的,寒酸得连最粗糙最简单的墓碑都没有;托翁的墓又是最奢华的,因为有360平方公里的森林为他守墓;岁岁年年,全世界有多少人来瞻仰这个棍墓啊。 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